高錳鋼鑄造上,多年前用V法鑄造出了Mn13、Mn18及65Mn等材質的一系列鑄件,其表現形式多為晶粒粗大、耐磨時間短、強度差,達不到水玻璃砂的狀態。其根本原因現在仍處在探索階段,V法鑄造表面光潔度好,外觀質量漂亮,V法鑄造高錳工藝控制其晶粒粗大,我個人認為:
1.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下點冷鐵,以加速金屬液凝固,使晶粒細化。
2.正確把握出箱時間,盡量提前出箱與外界空氣接觸,加快固體鑄件冷卻,也可有效阻止晶粒粗大,提高耐磨強度。
3.高溫出爐、低溫澆注、縮短澆注時間。
4.澆注完畢后,揭開上箱頂部封閉膜一部分,讓冷氣流進入加速凝固過程。
以上幾點在生產過程中也得到了驗證,對于今后有更好的工藝方法,我們還會共同分享。
筆者在某廠用V法生產出大型顎板,其重量為6780kg,鑄造工藝、有產品、內外質量良好,超過了自硬(水玻璃)石傳統工藝。經過探測,內在無縮松、金相組織、晶;瘜W元素配比均達到了產品質量要求。
生產方法如下:
1.涂料配比
①300目鋯英粉(含量65%以上)30%+300目鎂橄欖20%+桂林6號(醇基強瓷)50%
②桂林6號(醇基)60%+鋯英粉40%
2.吸膜
鑄造膜選武漢恒德劉德漢先生研制的低碳鑄造膜,烘烤時間短、延伸率高、封閉效果好是鑄造顎板之上品。
3.澆注
高溫出爐,低溫澆注,出爐溫度一般在1520℃澆注溫度控制在1440~1480之間,不超1480℃,澆注速度與傳統鑄造基本相符。
V法鑄造工藝基本上以一些壁厚的大型高錳鋼鑄件,如大型圓錐式破碎機的軋臼壁和破碎壁,大型顎板鑄造工藝設計必須要較大數量的外冷鐵以加強鑄型的冷卻速度,雖然是冷鐵,但冷鐵的溫度應保持在25~30℃,否則,鑄件出現裂紋的幾率會增大。
當高錳鋼金屬液在高溫下猛然遭遇20℃以下的冷卻刺激,迅速凝固,將會產生晶粒瞬間細化,細化過程中出現晶粒與晶粒之間間隙增大,增大的間隙連接在一起經過劇烈收縮產生裂紋,這種裂紋在V法上很常見,在傳統鑄造上很少,在V法上稱為熱裂,一般裂相溫度大約在1200~1300℃之間,剛達到固相狀態(剛凝固),冷裂在V法上一般在6500左右,其原因是磷在鋼中以磷共晶形式存在,二元磷共晶為(Fe?Mn)3P+Y,熔點1005℃,三元磷共晶為(Fe?Mn)3C+Y,熔點950℃。由于熔點低,凝固,存在于枝晶間,在產生熱裂的情況下仍屬于液態毫無強度,促進枝晶間裂紋萌生,當P>0.06時,磷對高錳鋼熱裂嚴重,當磷由0.06增加至0.09時熱裂嚴重,當時看不出,一旦鑄件出箱溫度降低至650℃以下裂紋產生,V法鑄造中無論熱裂和冷裂其危險系數是傳統鑄造的幾倍甚至十倍。
總而言之,V法鑄造對裂紋防止,不僅是外冷鐵有一定的余溫,硫磷含量的控制也首當其中,隨著技術發展工藝空間也廣闊起來。以下為熔煉、熱處理的敘述,三者工藝熔煉首當其中,共同點都很相似不再多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