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鈦渣生產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于末位,高鈦渣生產企業總體規模較小,競爭能力不強。2005年,我國生產加工高鈦渣的企業僅僅十余家左右,到2006年,國內企業的數量有所增多,但整體素質并不強,除了攀枝花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這一家大型企業,其余企業生產高鈦渣的產量都是萬噸以下。2007年我國生產高鈦渣的企業迅速增多,發展到60多家企業,企業的實力正在發展壯大中。
2008年底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出臺了《2009年關稅實施方案》,根據方案,2009年高鈦渣(二氧化鈦質量分數大于70%的)(稅則號38249099)進口由原來的最惠國稅率6.5%繼續下調為0,硫酸(稅則號28070000)由原來的最惠國稅率5.5%下調為0,與此同時,鈦礦砂及其精礦(稅則號26140000)出口2009年的暫定關稅上調為10%。按照以上稅率調整的方向,國家保護資源型原料的傾向比較明顯,新的關稅方案實施后,國內鈦精礦出口將受到限制,而硫酸、高鈦渣進口應有所增長。
我國現有鈦白粉生產企業70家左右,除錦州一家為氯化法工藝外,其他均為硫酸法工藝且所用原料以鈦精礦為主。近年來,鈦白粉生產企業已認識到高鈦渣的優勢,逐步轉向以高鈦渣生產鈦白粉。
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高鈦渣為原料的鈦白粉、金屬海綿鈦產品仍屬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中鼓勵發展的重點項目。高鈦渣作為短缺的初級礦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國內一些比較有實力的企業,如鳳城市千譽鈦業有限公司,已開始自主研發高品質的高鈦渣,一些領頭企業投入了巨大的資本金引進國外生產高鈦渣的先進技術和大型設備。加大研發力度,利用其技術優勢生產高品質、高產量的產品與同行競爭、搶占市場,將成為高鈦渣行業發展中較大的競爭趨勢。